多年來,服裝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時尚是可以預判的。” 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并且可以說是時尚界不輕言但普遍擁有的共識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在周期性與規律性,而“時尚幕后推手”POP趨勢平臺自創立以來,便致力于回望過去、記錄當下、預測未來,通過對社會政治議題、熱度較高的現象,以及上一季的測款銷售數據表現,競品、街拍和消費者洞察等數據分析,斟酌出下一季度或者未來兩年的趨勢走向,運用前瞻性的視野為設計師和時尚企業賦能升級。
正是本著進一步探索創意設計發展的新趨勢,促進我國創意產業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初衷,在2021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上,POP(全球)時尚網絡機構特別設立了POP趨勢•風格與創意獎,將焦點聚焦在未來之星身上,體現出POP(全球)時尚網絡機構扶持Z世代新生設計力量崛起的決心。
POP(全球)時尚網絡機構總裁陸平一表示, POP是肩負創新與永續發展使命的創意中心。“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時尚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新銳設計師對流行元素敏銳的感知力或許就是未來中國時尚產業發展的燎原星火。因此,這一獎項的設立有助于推動時尚生態系統的活力和多樣性。同時,這一舉措完全與POP “流行趨勢研究領導者”的責任相稱,是社會價值與行業責任感的集中體現。此外,POP隨著當下時尚產業的發展而不斷轉型與迭代,設計資訊僅是平臺服務的一項細微內容。跨越多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衍化”的思維藩籬,打造供應鏈一條龍式的體系,為設計師與服裝企業提供更為全面的一站式服務,以此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產業化、專業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是POP業務 “外延拓展”的重點方向。
用陸平一的話說,這份助力新銳設計力量成長、培育設計師品牌的使命,與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的職責大同小異。隨后,他一一解讀其中緣由。
大學生的創意作品實現變現,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用戶為中心
對于年輕的設計師來講,完成從作品向產品,再到商品的轉換其實是一個過程。從作品變成產品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它首先是優質作品。只有這樣才有意義變成產品。
為了讓設計師能夠設計出優質作品,POP在設計開發前企劃構思階段以及品牌風格決策環節提供趨勢風格參考與指導,目的是為設計師提供更好的服務平臺。讓設計師站在全球的流行視野當中,創作出卓越的作品。同時,通過全網消費者行為數據的分析進一步幫助設計師完善作品,緊抓市場風向。
其實,POP也成立了名為“制衣廠”的版房以及“優料寶”的面輔料交易平臺,建設起面輔料配套供應體系,這些舉措是為設計師提供高效、專業的供應服務,解決設計配套問題。當然,談及創意作品變現還有一個重要的階段是讓產品變成商品。POP的設界孵化器鏈接了很多國內知名網紅品牌、電商渠道以及品牌買手,通過對資源的梳理整理,真正幫助設計師實現變現,讓他們的作品成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產品和商品。當然,對于設計師而言,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也至關重要,只有以用戶為導向,才能設計出優質的作品。
四大時裝周不再是唯一的潮流風向標
中國時尚產業內部變化是動態的,過去,四大時裝周是流行風向標。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感越來越強,我國的國際地位極大提升,在世界上擁有越來越多的話語權。在此背景下,國潮也迅速崛起,中國元素被全球所關注。因此,Z世代年輕人的想法在變,他們的消費理念以及對流行的看法也發生了改變。從這點來講,未來的東方美學一定會成為全球時尚的重要版塊。
同時,當下的流行元素也不一定全部來自四大時裝周。目前,電商的蓬勃發展也讓流行元素日漸多元化,時尚領地已經逐步從四大時裝周轉變成國內的網絡渠道,中國新興的網絡原創品牌就充分驗證了這一點。可見,國際觀、本土化都是流行風向標的構成要件,只有把控住兩者的平衡,才能為企業的設計研發注入切實可用的趨勢能量。
未來,POP將從詮釋新智能制造出發,探索全新領域的疆界
也許在很多設計師和品牌的眼中,POP是趨勢資訊平臺。但是,在當下與未來的發展道路上,POP不僅扮演資訊服務的角色,還從資訊拓展到供應鏈、培訓,以及設計師孵化器,撬動全產業鏈的資源,為設計師提供服務。
目前設界在全國擁有11個孵化器,總面積將近15萬平方米。同時,POP也在建設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平臺,通過區塊鏈的方式切實有效地保護設計師作品。同時,數字化的中央版房可以更好地幫助設計師完成從作品到產品的高效落地和轉化。
另外,POP還成立了項目部,進行全網消費數據研究,通過對全網消費者的喜好數據和行為數據的分析,更精準地指導設計師把握消費者動態以及社會動向。這些的產品和服務模塊都是在不斷深化和拓展的。未來,POP將從詮釋新智能制造出發,探索全新領域的疆界,投身于蘊含價值的全新模式。觸及前所未有的嶄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