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躺平”和“睡后收入”成為大多數人的夢想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寫作做為自己的副業創收技能。
不要店面,不要成本,只需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創作一篇文稿。不管是做自媒體還是投稿,這些文字就能變成收益。何樂而不為?
然而,市面上學習寫作的課程的多如牛毛,選一個靠譜且專業的老師就尤為重要。
知音課堂,湖北知音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知識付費項目品牌。主打寫作訓練營課程,覆蓋故事寫作、新媒體爆文、編輯人才培養體系等。
主講老師了了更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靠寫作月入過萬不是夢。
了了老師現任《知音》雜志總編輯,也是知音課堂的創始人。但她也曾是一名素人寫手,做過策劃、影視編劇,最后靠寫作進入《知音》傳媒集團,成為一名雜志編輯,再到總編,人生像開了掛一樣。
而她靠的就是——寫作技能。
年少時期,了了老師獲得了不少的作文獎項,但大學畢業的前幾年,她并沒有從事專業的文字工作,而是在一家廣告公司供職。
2000年,了了老師27歲,那個時候,是紙媒的黃金期。能在傳統媒體上發表作品,幾乎是寫作賺錢唯一的獲利機會。
那個時候,了了老師在《女友》雜志的一個論壇上,認識了很多編輯,于是開始嘗試寫稿。
第一個月,她發表了8篇文章。在當時的《女友》、《家庭之友》、《南風》、《女報》等這些傳統媒體上頻頻發稿。
當時,這些刊物的稿費,平均在每篇1500左右。所以,了從了老師開始寫稿,每月稿費沒有低過一萬。要知道,那個時候,了了老師正處在北方的一個小城市生活。而那個時候的稿費,是通過郵局稿費單的形式郵寄到手的,所以沒有什么隱私可言,因此,了了老師的收入也成為那個小城的一個傳奇。
有人可能會說,那個時候的紙媒稿費高啊!其實不然,那個時候能通過寫作獲利,靠寫作養活自己的人,是少之又少。
但當時做自由投稿者的階段,完全屬于沒有保障的。通俗的來說,這也是現在很多人的狀態。或者說,寫了很多年,都沒有賺到一分錢的稿費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作為一個自由投稿者,你寫的好,編輯就會用,寫的不好,賣不出去,很可能就白寫了。這個階段其實是很多人之所以選擇投稿變現中途半途而廢的一個過程。
了了老師深刻的記得,當初寫愛情故事,完全是一種領悟,沒有人告訴你究竟該怎么寫。寫愛情稿和愛情小說的時候,也很少有編輯來給你改稿,或者是給你的稿子提供很多意見。也就是說,在稿子寫成之前,編輯是完全不參與的。
所以,在了了老師有了一定名氣之后,就開始寫約稿。所謂約稿,就是編輯給作者的一些選題方向,或者是編輯干預你的選題方向。
編輯作為那個年代,掌握雜志話語權的人,是最了解雜志的特點,也最了解主編的喜好。所以他們給的一些約稿方向,比自由投稿的命中率高很多。
再后來,了了老師被《知音》邀請到武漢,從寫手成為了一名編輯,這都是通過文字來達成的。
這里不得不說說紀實作者。紀實作者是傳統紙媒最大的獲利者,這個稱呼到現在都不為過。當時以《家庭》、《知音》、《華西都市報》為代表的眾多紀實刊物,養活了一大批這樣的作者。
這些紀實刊物的特點,是稿費高,投稿的渠道廣,幾乎沒有廢稿,也就是寫出了一篇稿子,不在這里用,也能在那里用。
以《知音》稿為例,當時的一篇稿費是七千元以上,還有月獎、季度獎、年度大獎。而《家庭》雜志的頭條,幾乎是兩萬一篇。
很多紀實作者,都是公檢法的一線人員,地方報社的記者,他們很多人都是用工作之外的稿費收入買了幾套房,這樣的人有很多。
在了了了老師進入編輯行業后,依舊保持每個月至少寫篇外稿的習慣。一是增加收入,一是出于她對文字的熱愛。
所以,對于知音課堂的老師而言,稿費過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而提出異議的人,也許是還沒嘗到過投稿變現的甜頭。
知音課堂的老師建議大家,想增加一份額外收入的最佳途徑,就是學會寫作,靠寫作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