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眾匯富:后疫情時代怎么走,能否復制2020?
未來的展望
對比下2020,看看未來怎么走?
先說說盤面。
這幾天賽道股反彈的不錯,今天算是個小修整,反彈前排的品種多少有點漲不動的感覺,接下來愿意折騰的可以看看后排的品種。但總的來說,我覺得反彈只是進入中場休息,應該還沒完全結束,操作上注意節奏,不要輕易重倉追高。
個股方面,之前念叨多次的比亞迪,這波走的還不錯,雖然不是整車中反彈最猛的,但是走的最穩的,邏輯也最硬。
操作策略上,之前調整到半山腰時,我抄了不少碳中和與互聯網,倉位不算輕,雖然之后又跌了不少,好歹這波回了不少血,但也沒再繼續大筆加倉。這輪反彈,建材和銀行走的一般,但也是我比較看好的方向,所以今天分別加了一些,總倉位在7成多,打算還是只加不減。
下面聊聊對未來幾個月的判斷,這種神棍式的預測,最后被打臉的次數不少,不過投資總得有點大方向的思考,對不?
一、與2020年的對比
上海疫情逐步好轉,股市也開始反彈,而2020年武漢疫情后波瀾壯闊的走勢,大家應該還記憶猶新。未來能否復制當時的走勢?先說下結論,一個字,難。彼時彼刻,不同于此時此刻。
目前,本輪疫情的感染人數和蔓延范圍已超過2020年,累計感染人數已超過75萬人(含無癥狀感染者),波及超過18個省市。此次疫情的流行株傳播速度更快且隱匿性更強,迫使各地不得不在初期就要通過大規模篩查和隔離管控措施以遏制疫情傳播,從而給當下經濟和生產生活帶來較大的沖擊。
1.國內方面,兩輪疫情之前所處經濟周期的位置明顯不同,這次要更糟
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前,經濟本身開始進入上行周期。所以,盡管在2020年初遭遇疫情的沖擊,但在干擾之后,經濟很快就能恢復元氣,回到原有運行軌道之中。
而此次上海疫情爆發之前,國內經濟整體處于下行趨勢之中,國內經濟的關鍵詞在于“穩增長”,去年底的政治局會議已經明確指出了22年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這3重壓力,本就較弱的經濟狀態,遭遇疫情的沖擊之后,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恢復元氣。
目前我們還遇到了原材料成本持續上升、海外出口需求回落等利空,使得中小微企業經營困難,明顯低于2020年疫情前水平,城鎮調查失業率已經上升至5.8%,接近2020年2月武漢疫情沖擊的最低點。
2.海外方面,貨幣政策周期和海外供需情況也不同
2020年,疫情在海外出現了二次爆發,全球央行不得不通過大放水,以刺激經濟實現快速修復。而這一次歐美國家的貨幣政策多處于收縮周期之中,甚至這是20多年以來美聯儲最快和最大力度的一次貨幣緊縮,當然,畢竟他們面對的是40年一遇的通脹。
20年全球疫情爆發后,嚴格的隔離管控措施限制了生產端的恢復進度,但是由于海外大放水的政策,導致海外消費需求很快恢復,同時庫存又在很低的位置上,造成了海外供需錯配的現象。國內供應鏈替代海外供應鏈,承接了這部分過剩需求,從而拉動了國內的消費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出口需求,促使當時的出口制造業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現在海外生產能力已基本恢復,而我們由于沒有躺平,生產端還時不時受到限制,再加上歐美有意識的開始轉移產業鏈,出口別說重現20年的盛況,能否恢復到正常水平都很難講。
從股市來看,2020年疫情對于市場沖擊最為嚴重的階段主要發生在擴散初期——跌幅最深的階段分別出現在1月底至2月初國內疫情的迅速發酵,以及2月底至3月中旬海外疫情的集中式爆發。這兩個階段,疫情的沖擊造成了市場恐慌情緒的迅速蔓延,市場的動蕩更多來自于對基本面過度悲觀的預期。但之后隨著疫情逐漸平息、經濟對沖政策持續出臺,疫情對于市場的影響會逐漸邊際減弱。
當時的行情,就是茅指數漲的最好,誕生了各種茅,被抱團抱上了天,天量的流動性推升了估值。但其中有1個板塊表現的很一般,就是穩增長板塊(地產、基建)。原因在于武漢疫情前,國內基本面本身較為強勁,政策部門對于疫后修復政策的制定會更加兼顧結構問題和風險問題,當時還非常有戰略定力,強調不能大水漫灌,不能重走老路,所以老基建當時表現的相對弱勢。
回到今年,其實在疫情之前,也就是去年底,市場已經是持續性的下跌,春耕行情也沒了。3月中旬之后隨著上海疫情的爆發,則得這一下跌趨勢加劇。也就是說,造成當前市場連續下跌的一系列內外部因素中,上海疫情只是其中之一,并不屬于扭轉經濟預期和市場走向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后續隨著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復工復產,市場先修復到上海疫情之前的位置,相對比較合理,也就是對應3月下旬。至于后續怎么表現,還能難講,也許還是慣性震蕩調整,因為大的經濟下行趨勢還沒看到根本轉變的跡象,當然這都是中期維度了。
說到短期修復,比較值得關注的就是兩個方向:
一個是碳中和等成長板塊,特別是to G類品種(風電、光伏、軍工等),因為受疫情的影響相對較小,需求邏輯也比較獨立,其中一些可能受到物流和供應鏈的影響,隨著疫情復工復產,也有望修復。
另一個就是20年不受待見的穩增長板塊,與20年武漢疫情前經濟處于上行趨勢不同,22年上海疫情前經濟本就處于下行周期,因此,單靠上海疫情修復,難以扭轉總體羸弱的狀態,后續還需要有更多穩增長政策發力,才能穩住經濟基本盤。
還有幾個散發的方向,比如農業與糧食,這個主要是俄烏沖突的影響,只不過農業方向的投資難度較大,我們研究的不多;還有就是政策轉暖的互聯網板塊,因為估值足夠便宜,喜歡左側布局的可以看看。
二、建材
上面說到今年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老基建,我個人更偏愛建材板塊,因為有些賽道的競爭格局相對來說更好一些。建材板塊從去年年報和今年一季報的情況來看,最大的特點就是“分化”。在下游需求收縮和上游成本壓力同時擠壓中游的背景下,板塊的表現非常極端,也很罕見,要么正增長,要么虧損,也就是要么優等生,要么差生。
現在地產政策方面都在回暖,基建的發力也逐步成為預期,同時原材料的壓力也基本呈現頂部區間,因此整個建材板塊也差不多到了基本面的拐點,機會正在醞釀。但與其B弈差等生的彈性,我更喜歡追求優等生的確定性,一切求穩為主。
相對來說,防水的韌性在消費建材中表現的比較突出。大多數公司毛利率在一季度環比去年4季度,基本已經呈現出企穩甚至有所回升的表現,而且之前龍頭公司等已經開始上調價格,成本轉嫁能力的本質往往也是行業競爭格局相對較優的結果。防水板塊對地產集采的單一依賴性在邊際減弱,民建和非防水板塊的貢獻越來越明顯。
下面是建材行業公司逐季度營收的增長情況,可以看到防水的增速是相對最高,也是最穩定的:
龍頭雨虹的規模最大,增速反而相對最快,強者恒強。二季度的毛利率環比可能還會有壓力,但是同比下滑幅度會開始減小,伴隨原材料價格企穩,以及提價效果的顯現,盈利能力有望逐步修復。雨虹做為消費建材行業收入規模最大的企業,2021年的經營性凈現金流41.15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與凈利潤匹配程度在0.98,基本達到1:1,2021全年收現比達近111.35%的高水平。預計兩者在2022年可以繼續能匹配,特別是在穩增長的大環境下。
再就是石膏板龍頭--北新建材。預計4月銷量可能繼續受到疫情反復的影響,整體Q2銷量可能繼續同比下行,但是拐點已經臨近。一季度整體價格走勢維持穩定,凈利約1元/平,同比提升約10%。另外公司已經完成防水業務第一階段整合,實現全國15家防水基地布局,按照規劃,公司目標五年內布局30個防水材料基地。截至2021年底,北新的石膏板規模合計38.38億平,計劃將石膏板全球業務產能布局擴大至50億平方米左右,爭取全球石膏板市場50%份額。
兩家的走勢情況也很接近。
先看雨虹,藍色半年線經過下跌后,已經走平企穩,接下來無論是震蕩、還是上升,概率都比繼續下跌要大的多,如果硬要套的話,很像是VCP波動收縮理論的圖形,也就是波動不斷收窄,要到了選擇方向的時候:
再看北新建材,和雨虹的走勢差不多:
建材行業公司很多,不是所有的賽道都有邏輯,所以今天就簡單看看這兩家規模較大、而且走勢比較安全的,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多關注。
至于地產股,前幾個月已經走了一波預期的行情,現在首套房利率下調,一個大利好落地,板塊可能會迎來第二波行情,但是這波參與的難度估計比第一波要大,也許要重點關注那些真的能有好業績兌現的公司,而不是第一階段漲的最好的垃圾股。
至于房價方面,則未必會有多大的漲幅,房住不炒還是大基調,救地產的核心邏輯不是拉房價,而是保經濟,從大局出發,房地產不能崩,影響太大。所以,剛需的話想買房就盡早買,但是要做投資,還請三思,我是覺得現在做房產投資,不如買股票,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總之,我們的觀點還是不變:
(1)接下來的一兩個月,堅定看反彈,這也是今年是否回本的重要窗口......
(2)之后的中期維度可能還有反復,屆時可以等中報和三季報出來了再看看方向。
(3)而更長期的維度,堅定看好,做多中國。
文中任何觀點和建議不構成對證券買賣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和眾匯富不對任何投資做出任何形式的擔保或承諾。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