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眾匯富:銷量持續火爆,疫情下更是一枝獨秀
比亞迪
今天詳細聊聊最近我們持續看好的比亞迪。
先聊聊盤面。
最近咱們大A的走勢就是和外圍反著來,當美股周五大漲、周末利好偏多的情況下,今天直接來個高開低走。美股漲,咱們跌;美股跌,咱們反而反彈。只能感慨,短線太卷了,預判你的預判。幸虧咱們是看的中長期的維度,他卷任他卷,咱們坐懷不亂。
上午統計局公布了4月的數據,當然很差,這都是明牌,市場也早已充分反應,所以重點還是看未來的預期。現在疫情慢慢緩解,穩增長政策不斷出臺,估值也不貴,完全沒必要悲觀。這輪反彈應該沒走完,今天大概率只是一波小調整。
另外,陽光電源公布了股權激勵草案,考核目標為2022-2025年收入較2021年增長40%/80%/120%/160%,或利潤增長70%/110%/150%/190%,滿足一項即可。毛估估年化增長至少30%多。當然,公司目前估值的性價比仍然一般,技術面上也不好看,現在布局只能算是左側,意義不太大,但對整個板塊還是有一定提振作用。
下面看看比亞迪。
一、公司簡介
公司大家都很熟,基本情況就簡單看看。
公司業務很多,主要還是分成汽車、手機部件、二次充電電池這3大部分,占比分別為52%、40%、8%,汽車還是大頭。具體來看:
(1)手機業務是比亞迪傳統業務,2008-2020年年均增長為14.44%,保持基本穩定增長;
(2)汽車業務貢獻核心增量,營收從2008年89億元上漲至2020年的840億元,年均增長為20.56%,高于整體增速;
(3)二次充電電池以及光伏業務整體保持緩慢增長。
因此,公司目前最主要的看點,還是在車上。
當下比亞迪的車賣的很火爆,離不開兩大體系,分別是純電的e平臺3.0,以及DM-i的插混平臺。
(1)2021年4月份,比亞迪e平臺3.0正式發布,標配全新熱泵技術,電驅動系統升級為8合1模塊,標配刀片電池,同時空間更大、重心更低,風阻系數可低至0.21。
(2)在混動方面,2020年推出DM-i平臺推出,主要顛覆的目標,就是傳統的燃油車,短途用電,長途用油,在當下階段確實比較實用。而且由于比亞迪在電動領域介入的較早,至少在消費者心智上,使得大家會認為他家的插混最靠譜,其他國內公司推出的混動競品,目前看都賣的很一般。
如果大家沒怎么關注混動車的話,可能會對各種混動模式搞不太清楚。簡單說,混動有3種:
(1)豐田模式:以發動機為主,不能充電,電池主要是做能量回收,以及在起步等油耗較高的情況使用;
(2)理想的增程模式:可以充電,發動機主要就是給電池充電,不能單獨驅動車輛;
(3)比亞迪的插混模式:可以充電,并能純電行駛50-200公里,需要大功率或高速時,發動機可以和電動機一起或單獨驅動車輛。這種模式無論是市區,還是高速,體驗都不錯,確實是向純電全面轉變前的一種不錯的過渡方案。
具體比亞迪的車怎么樣,咱這里就不評論了,但銷量很說明問題,而且20萬以上的漢和唐,賣的都不錯,不再是以前F3帶來的中低端品牌形象。
除了汽車、電池、手機業務外,比亞迪的半導體業務也很有看點,雖然占總營收的比重不大,但不少領域卻很有實力。
(1)比如IGBT模塊,之前我們介紹過這個領域,新能源帶來了很大的增量市場,而且高端產品都是被外資把控。目前公司在國內的市占率19%,僅次于英飛凌,全球廠商中排名第二,國內廠商中排名第一。另外在下一代產品----SiC器件中,公司的研發進度也處于國內同行前列。比亞迪于2018年成功研發SiC MOSFET,成為首個自研SiC MOSFET的自主品牌。采SiC MOSFET后,將能實現高電壓充電,800V快充技術將首搭E3.0旗下即將上市的海豹車型,實現充電5分鐘,最大續航150公里。
(2)另外再就是MCU芯片,具體分為車規級與工業級,兩種芯片均已量產出貨。這個領域國內廠商的市占率極低,大概也就是5%左右。隨著比亞迪半導體的入局和突破,將逐步打開國產工控和車規級MCU的大門。截止21年5月,公司車規級量產裝車超1000萬輛,是中國最大的車規級MCU芯片廠商。
(3)另外半導體板塊還有CMOS圖像傳感器、嵌入式指紋傳感器、車用LED光電半導體等業務。未來公司計劃也將半導體業務分拆上市,目前預計也會有幾百億的估值。
不過前幾天證監會下發了對比亞迪半導體業務上市的問詢函,提的問題也非常專業,主要質疑的有這么幾點:
一是獨立性,現在從業務上看,還是高度依賴比亞迪集團,是否存在被大股東輸送利益的情況;
二是募資大規模投資8英寸晶圓的合理性,之前我們聊中環的時候說過,目前8英寸國內廠商已經追上了國外公司,有差距的主要是12英寸,屆時也可以看下公司的回復。但總的來說,這種堅持自主可控的精神與做法,讓人敬佩。
二、公司優勢
1. 產業鏈齊全
開玩笑的說,比亞迪除了玻璃和輪子不造,其它都自己搞定。以前人們覺得分工合作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高效率,現在看來,特別是在外資占優勢的領域,如果沒有自己的備選方案,關鍵時刻就可能會被卡脖子。除了核心的電池,前面提到的IGBT、電機、包括車身穩定系統等等,公司都能自產,如果外資敢卡脖子,公司一言不合就可以自己大規模擴產,從合作伙伴馬上就變成了競爭對手。比如公司就是博世的優先保供對象,不保不行啊。
我們可以看下公司擴張的圖譜,從中游電池向上向下開拓,投資上游鋰礦,向下拓展汽車/新能源儲能及電子加工等不同領域,進而向汽車智能化零部件,及上游IGBT等半導體領域拓展,最終形成整體覆蓋上-中-下的成熟配套體系。
2. 刀片電池
2020年發布的刀片電池算是公司的招牌之一,這是一種長電芯CTP方案,將電池以刀片一樣插入電池包,相比較傳統的磷酸鐵鋰電池,降本的同時還提升了能量密度。目前搭載刀片電池車型的最長純電續航為漢EV的715km,已達到三元鋰電池車型的水平。
再加上磷酸鐵鋰固有的安全性和高循環充放電次數,使得上市以來一直是比亞迪非常重要的賣點。現在市場也越來越認,所以比亞迪也慢慢開始外供,這使得動力電池業務有望成為又一重要增長極。目前,弗迪電池確定的合作伙伴已經有福特和紅旗,更多的品牌還正在溝通洽談過程中,未來2年電池業務也有可能分拆上市。
3.產能擴張
未來比亞迪將持續擴建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產能快速爬坡,2020年投產65 GWh,2021年新增投產70 GWh,已有產能合計135 GWh,預計2022年將新增投產至少80 GWh,2023年將新增投產225 GWh,屆時累計產能將達440GWh。產能的大幅提升帶來規模效應,有望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4. 八合一電驅動系統
公司目前發布的是第四代電驅動系統,為八合一模式,為全球首創,包括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減速器+整車控制器+車載充電器+電池管理器+高壓配電箱+直流變換器。這套系統基于E平臺3.0開發,核心優勢為輕量化、小型化、高效率、高智能。動力部件高度集成化使得體積減小16%,重量降低10%,綜合效率從86%升到89%。
這種高度集成其實并不容易做,一方面是需要前面多代產品的技術積累,另一方面就是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其他公司也模仿并不容易。
另外單獨看看電機。汽車里用的電機,主要分為交流異步電動機、永磁同步電動機:
(1)交流異步電動機結構簡單、成本低,但尺寸大、重量重、效率低,代表車型有特斯拉ModelS/X、蔚來ES8等。
(2)永磁同步電機功率密度高、能量轉換效率高(約90%-95%)、能耗低,但研發制造成本較高,代表車型有特斯拉Model3等。
比亞迪2008年開始自研永磁同步電機,目前是國內唯一可完全自研該電機的主機廠。E3.0平臺將首次采用永磁同步電機主力+交流異步電機輔助融合架構,兩種電機互補,實現四驅動力+兩驅能耗。
三、其它數據
1.財務指標
(1)穩健性
公司在財務的穩健性方面總體不錯,雖然攤子鋪的很大,但手上有大把現金,遠遠能覆蓋有息負債,現金流方面也可以。
(2)盈利能力
比亞迪的盈利能力一直是大家詬病的地方。毛利率在15%--20%,凈利率常年在5%以下。利潤率不高的原因有多方面,比如研發投入大、內部運營效率等等,不過制造業有一個特點,特別是固定資產占比高的企業,因為設備的折舊是相對固定的,只要規模上來,毛利率就會被動上升,所以產品賣得好,對利潤的提升就巨大幫助,而且屆時利潤的增速還會超過收入的增速。這也是我們這段時間比較看好比亞迪的原因。
當然,由于利潤率一般,負債杠桿也不高,使得ROE很一般,常年在10%以下。隨著未來利潤率的提升,這點應該會有所改觀。
2.估值水平
對于這種高速增長的公司,景氣度比估值更重要,所以,雖然現在對應21年的估值有200多倍,但絕不是排除的理由。如果后面的利潤增速真如下面券商預測的那樣,我對接下來的走勢還是挺樂觀的。
3.技術分析
我們在紅圈底部調整的這段時間,多次聊到比亞迪,因為技術面上看,這是個很經典的底部縮量調整的態勢,30日均線已逐步走平。考慮到比亞迪這段時間并沒有跟隨碳中和板塊繼續下跌,因此這里企穩走好的概率是很高的,因此,即便有長沙廠的環保利空,也沒把股價壓下來,反而是最后一次上車的機會。
文中任何觀點和建議不構成對證券買賣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和眾匯富不對任何投資做出任何形式的擔保或承諾。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