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夏天,人們都會嘆道:今年夏天比往年更熱更曬;雖然不清楚夏天的最高溫是不是越來越高,但真實體驗確實是太熱。
在城市中,有些工作時間大多在戶外的人,只要有空檔時間就會跑去有空調的地方吹涼降溫,或是讓冷氣電風扇直接往身上吹風;某天突然覺得身體有點畏寒、頭痛、肩頸僵硬。從中醫的角度而言,這是室內外溫差過大,汗水沒有擦干,直接透過空調、冷氣電風扇降溫,導致受了風寒。
有專家指出,屢屢突破高峰的溫度,使得空調冷氣幾乎成為現代人必備的降暑方法;但人們漸漸發現,冷氣帶來的不只有涼爽的舒適感;特別是平常沒有缺乏運動且體質偏虛弱的人,對環境、氣溫的調節能力較弱,更容易由于長時間處于相對低溫的環境,周邊循環變差,頭頸項肩,肌肉緊繃酸痛,頭痛。
小心冷氣帶來空調不適應癥
或是關節處則因為缺少肌肉、脂肪覆蓋保溫,長時間冷氣直吹關節造成僵硬疼痛。也有些人以過敏癥狀加重來表現,比如:痰變多、鼻塞鼻水變嚴重。代謝也可能因為久待低溫環境而變弱,腸胃蠕動變慢。這些因為空調設備引發的不適,被稱為“空調不適應癥”,也有人稱其為“空調病”。
專家表示:其實這樣的狀況在中醫的概念里,屬于“陰暑”的范疇。中醫古籍《景岳全書》中提到:“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意思是因暑熱貪涼而使用錯誤的解暑方式導致的癥狀,包含攝取多量的冰涼生冷產生的腸胃不適、在戶外流很多汗,沒有擦干就直接冷氣直吹,造成頭痛、畏寒,噴嚏鼻水等。
如何預防“空調病”?
那么,怎么樣才能預防“空調病”的發生呢?有句俗語:“冬吃蘿卜夏吃姜。”說明夏日的養生方法,雖然天氣很熱,仍須補充溫水,可以稍加性味溫熱的食品如姜片、肉桂,補充自身陽氣提升對外在環境的調節力。
空調的溫度控制在26-28度,避免與室外溫差過大,并且進入空調房前先將汗水擦干。準備絲巾或者薄外衣,防止因進出內外溫差大而頭痛,也可以用來保暖。為減少肩頸關節僵硬,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筋骨,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放松肌肉。
1.按摩穴位
除了上述方法,在空閑時間按摩穴位,常用的像是手上的合谷穴、養老穴還有位于頭頸交界的風池穴,可以緩解頭痛不適、肩頸項部緊繃酸痛的感覺。按壓合谷穴和養老穴的同時,緩緩左右轉動脖子,頭部上下俯仰,能讓僵硬的肌肉更放松。
2.飲食+運動
對于消暑可以將烏梅、山楂、甘草以適量的比例加冰糖同煮,就是大家熟知的烏梅汁。也可以將西瓜皮綠皮削去,留下白色的部分,古代醫家稱之為西瓜翠衣,放入鍋中煮約20分鐘,待冷卻以后可加入冰糖或蜂蜜飲用,都是夏天消暑良方,建議適量常溫飲用,降低對冰涼冷飲的依賴。同時,也應適當調整生活規律和養成運動習慣,以增強自身抵抗力!
如果是經常反復進出空調的場所,常覺得頭痛不適,可以適量取用薄荷、荊芥、紫蘇煮成茶飲,驅散風寒。若是身體不適的狀況持續無法解除,還是應該立即找專業的醫師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