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氣候干燥,人們易出現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烘、口干舌痛等癥狀,中醫稱之為“上火”。
中醫的“上火”有一些廣義的癥狀,比如胃火可以有胃疼、大便干等癥狀,肺火可以有咯血、咳嗽、黃痰等癥狀,肝火會有一些煩躁、失眠、女性會有乳房脹痛等。
上火癥狀及解決方案
一、喉干嗓啞
飲淡鹽水;服蜜梨膏;飲橘皮糖茶。
二、咽喉腫痛
常吃生梨能防治口舌生瘡和咽喉腫痛;用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可減輕痛苦。
三、口長水泡
切幾片生姜入口咀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臨睡前洗好臉,擠點眼藥膏涂在口唇疼痛處,翌日疼痛就會減輕,繼續敷用幾天,可使疼痛消失。
四、鼻塞難通
如左鼻孔不通,可行俯臥位或右側臥位,右手撐住右后頸,掌根靠近耳垂,托起頭部,面向右側,肘關節向右上方伸展,伸得越遠越好。
由于經絡的舒展作用,少則十幾秒,多則幾十秒,即可使鼻孔通氣。如右側鼻塞,可以相反動作治之。兩側同時鼻塞,可先后輪換動作治之。
五、心火
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干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干、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吃蓮子湯或蓮子芯茶可去心火。
六、肺火
主要表現為干咳無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吃豬肝可去肺火。
七、胃火
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干口苦、大便干硬。喝綠豆粥可去胃火。
八、肝火
表現為頭痛、面紅目赤、口干咽疼、脅肋疼痛、尿黃便秘、甚至吐血。喝梨水可去肝火。
七、腎火
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吃豬腰可去腎火。
八、嘴唇干裂
推薦:黃瓜獼猴桃汁:黃瓜200克、獼猴桃30克、涼開水200毫升、蜂蜜兩小匙。黃瓜(留皮去籽)獼猴桃(去皮)切塊,加入涼開水榨汁,加入蜂蜜于餐前一小時飲用。
提醒:嘴唇干千萬別用舌頭舔,那樣只會更干。
皮膚干癢
推薦:紅薯炒乳瓜 (幼嫩黃瓜):紅薯300克、乳瓜100克,香菜葉、蔥段、蒜末少許。紅薯、乳瓜切成塊;油四成熱時放入蒜末、蔥段,倒入紅薯塊煸炒五成熟時再放入乳瓜炒勻,加入適量清水、鹽、雞精,湯汁收干即可。
提醒:皮膚癢時不要使勁撓,撓破了容易感染。
九、頭發干枯
推薦:蜜棗核桃羹
做法:蜜棗250克、核桃仁100克、白糖適量。將蜜棗去核,洗凈,瀝干水分;與核桃仁、白糖一起下鍋小火燉煮;待湯羹黏稠、核桃綿軟即可關火食用。此甜湯滋補肝腎、潤肺生津、養血潤發。
提醒:盡量不用吹風機吹頭發,以免更干。
十、咽喉干腫
推薦:蜜梨膏
做法:取生梨,用榨汁機榨成梨汁,加入適量蜂蜜,以文火熬制成膏。每日一匙,能清熱去火、生津潤喉。
提醒:“上火”期間,不宜吃辛辣食物、喝酒、抽煙,應注意保持口腔衛生,經常漱口,多喝水。
十一、鼻子出血
推薦:水果西米露
做法:西米洗凈,煮至半透明后與熱水隔開;再煮一鍋沸水,將煮到半透明的西米倒入沸水中煮,直到全透明,將沸水都倒去;煮一小鍋牛奶并加少許糖;將西米倒進牛奶中煮至開鍋;將煮好的西米牛奶晾涼,加入水果丁,即可。
提醒:不要一次大量喝冷飲,以防傷腸胃。
十二、其他方法
1、飲茶可興奮神經中樞,消除疲勞,清熱降火,潤喉解渴,少睡益思;
飲茶可補充多種維生素,提高人體健康素質;
飲茶可促進食物吸收和新陳代謝,可提高人體礦物質水平,可調節人體糖代謝治療糖尿病;
飲茶可利尿,增強腎臟的排泄功能;飲茶可防止衰老,防治冠心病;
飲茶可明目、消炎、解毒、降胃火、抵抗放射性傷害及抗癌作用。其中以品鐵觀音和綠茶的效果最好。
2、柚子:清熱去火
“去火”:選藥有講究
常見上火癥狀有“吃不進”、“受不了”、“拉不出”等多種,因此,降火選藥也當對癥。
“吃不進”是指上焦(心肺部位)有火,表現為口干、舌爛、唇裂、目赤、耳鳴及微咳。成人可選服牛黃清心丸(片),小兒可選服珠黃散等。
“受不了”是指中焦(脾胃部位)有火,表現為時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飽,時而呃氣上逆,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宜選用梔子金花丸、牛黃清胃丸、清胃黃連丸、清胃散,小兒宜服七珍丹等。
“拉不出”是指下焦(肝、腎、膀胱、大小腸等部位)有火,表現為大便干結,小便短少,尿色黃赤、渾濁有味,陰部時癢,婦女白帶增多,甚至帶黃。常用中藥可選三黃片、當歸龍薈丸、梔子金花丸、龍膽瀉肝軟膠囊等。
另外還有“虛火”,也就是陰虛而熱,主要表現為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咽干舌燥,眩暈耳鳴,健忘失眠,或干咳氣短,或痰中帶血,口干咽燥,聲音嘶啞,潮熱易怒,舌紅少津,脈細數,此時,可對癥選服知柏地黃丸等藥。
(文章部分資料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