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熊孩子。比如在電梯間上躥下跳;在地鐵車廂內追逐嬉戲;在小區里招貓逗狗,連麻雀見了都恨不得退避三舍,飛到一旁以免遭殃。
而且我們還從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熊孩子的主力軍,大多集中在幼兒園到小學中低年級這個年齡段;有人甚至戲稱,這個年齡的熊孩子是“熊孩子中的戰斗機”。為什么這個年齡的孩子格外具有殺傷力?
01 熊孩子到底為什么“熊”呢?
首先,熊孩子自控力較差
與成人相比,孩子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結非常多,也不穩定,就像還沒有形成河道的山間溪流,彎彎曲曲地把溪水引得四處流淌。
所以,當孩子遇到新奇事物時就會異常興奮。這是由于孩子大腦皮層與抑制功能相關的腦區尚未發育成熟,兒童一旦興奮起來就很難停下來。
這種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現象表現在“熊孩子”身上,就是不分場合地做出過激行為和發出超大的聲音。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與年長的孩子相比,年幼的孩子更沒有耐心,他們難以做到安靜等待或者顧及場合。這就是為什么人們經常會在各種公共場所聽到“熊孩子”的號啕大哭。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陳會昌說:“國內外心理學家的大量研究證明,兒童時期形成的良好自控力,對其學習成績、學校適應以及成年后的事業成功均有重要影響,其影響力甚至超過智力。”
陳會昌表示,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愛和嚴、自由和紀律之間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張給孩子“愛和自由”。如果在孩子嬰幼兒期忽視自控力的培養和訓練,當其進入幼兒園和小學以后,將很難適應要求自控力、紀律性和群體合作的集體生活,這些孩子將會嘗到學習與社會適應不良的苦果。
其次,熊孩子容易自我為中心
兒童的心理發展會經歷一個“自我中心”階段,此時,他們難以識別他人的觀點和想法,認為別人的想法和愿望與自己的是一樣的,只要自己開心了別人也應該開心。
所以,當“熊孩子”們用彩筆在家中白凈的墻上畫了一幅“大作”的時候,他們以為其他人也會喜歡這幅“藝術品”。
處于自我中心階段的“熊孩子”,共情能力不足,他們難以站在他人的立場上體會對方的情緒。而他們自己也并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動給他人造成了傷害。
最后,熊孩子注意力不持久
年幼的孩子很難專心在某項特定活動上,他們總是一會兒要這樣、一會兒又要那樣,好像對什么活動都感興趣,又都不能堅持長久。
這是因為他們大腦中負責調節注意力的網狀結構尚未完全髓鞘化,使得他們的注意力不穩定,無法像成年人一樣較長久地專注于一項活動。
但并不是所有處于發展階段的兒童都是“熊孩子”。一方面,不同兒童之間的自控力、自我中心程度以及注意力等發展水平并不均衡;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02 家庭環境也是造就熊孩子的因素之一
家庭環境是兒童成長的最直接的環境。父母的教養方式影響著孩子“熊不熊”。目前大多數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容易陷入以下三點誤區:
一、對孩子無條件溺愛
大多數“熊孩子”的背后,都會有愛說“他還是個孩子”的“熊家長”。
他們不顧規則,一味遷就孩子,對孩子過度保護就是溺愛型的教養方式。
研究發現,溺愛型家庭中成長的兒童,自我控制與延遲滿足的能力都比較差。溺愛孩子的家長經常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于他們的無理要求,使孩子在這一過程中習得了要“熊”就能達到目的的經驗;
其實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或過分以孩子為中心,都不利于孩子形成較好的自控能力和共情能力。
二、對孩子的要求粗暴的拒絕
與溺愛型家長相反,有些家長對于孩子的需求總是不加區分地拒絕,錯誤地將不溝通、不答應當作不溺愛。
其實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有基本的生理與心理需要。孩子會餓會渴、會覺得害怕、會有好奇心、會需要被尊重,這些都是合理的需要。
家長要充分關注兒童的需要,能夠甄別并及時滿足合理需要。兒童有時出現激烈的行為也許就是起初的需求未得到滿足而變本加厲的后果。
當然,家長對于孩子那些“不合時宜”的需要則應耐心溝通解釋、提出替代的解決方案、鼓勵他們等待或忍耐,而不該簡單粗暴地拒絕。
三、給孩子制定的規則不明確
父母在教育過程中應為孩子提供清晰、明確的指導。3至10歲的兒童正處于道德發展的他律階段,他們的行為主要受成人制定的規則影響。
如果家長沒有向兒童提供明確的規則,或者家長自己沒有遵守規則,又或者家長制定的規則前后不一,兒童的道德判斷就會出現混亂,從而無法形成穩定的是非觀念。
03 怎樣才能讓熊孩子不再“熊”呢?
兒童尚處于發展變化之中,他們的行為表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那么,家長們應該怎么做才能讓熊孩子不再“熊”呢?
第一、家長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
家長既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正當合理需求,尊重孩子;也要明白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模仿成人的行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引導和培養。
第二、要將好的教育理念落實在行為上
給孩子充分的關注和應答,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及反饋,根據孩子的不同特點與之溝通,如果孩子發脾氣時能得到家長的耐心對待和關愛指導,孩子就能逐漸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方式,同時學習自我控制。
情緒管理是孩子自控力養成的重要一環。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首先不能動不動就發脾氣,否則,孩子的情緒更容易失控。其次,控制情緒不等于壓抑自己,家長需要幫孩子找到適當的宣泄方法。比如教會孩子學會傾訴,鼓勵孩子把心中的不快告訴家人或者好朋友;可以引導孩子在激動、憤怒的時候,在心中默數“一、二、三”;做深呼吸或者提醒自己“一分鐘息怒”,讓自己急躁的情緒舒緩下來。
第三、和孩子一起遵守制定的行為規則
父母要為孩子制定清晰合理、前后一致的行為規則,并與孩子共同遵守。研究表明,只有成人以身作則,并且父母行為一致,孩子才更有可能習得良好的行為方式,養成自信、自立、自控的品格和尊重他人、愛護公共財物的道德品質。
“熊孩子”被關注更多的是在公共場所。所以家長帶孩子外出時,一定要多加注意,臨行前需要做好以下這些準備工作:
1、安排與孩子身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活動。
有些家長只顧自己的需求而不考慮孩子的特點,比如很多媽媽經常帶著孩子在商場長時間購物,這對于兒童來說是一件超級無聊的事情,難免出現厭煩、哭鬧等行為。
和無聊的購物相比較而言親子樂園、兒童游樂場和博物館,可能才是孩子更感興趣的地方。
新一期英國《科學報告》雜志上近日發布的一項大規模調查研究表明,每周至少花兩小時親近自然,比如前往城市公園、綠地、郊外山野和海灘等,有助于身心健康。
2、讓孩子在愿望和規則之間尋找到平衡點。
要找到孩子愿望和家庭規則之間的平衡,最好一家人一起制定規則,家長認真聽取孩子的想法,以平和的語氣和孩子溝通,并達成一致,讓他有被尊重的感覺,比如羅列出孩子今天外出時的安排,具體到孩子遵守規則能得到什么獎勵、違反規則會受到什么懲罰。
規則的內容盡量簡潔、具體,與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行動力相匹配。同時,家長避免自己的控制欲,盡量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讓孩子能享受到適度的自由,便于日后執行。
例如,帶領孩子去海洋館、動物園、風景名勝區其實都是豐富孩子精神世界的,如果家長花一點時間做功課,就能讓孩子在活動中有期待、有事做、有收獲。當孩子對于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參與感、更強的主人公意識以及更高的自主性時,他們也就能更好地自我管理、享受美好的出行時光了。
3、給孩子恰到好處的儀式感
所謂儀式感,就是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里看似無趣的事情,發掘生活更多的樂趣。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心錨效應,即人的內心某一心情與某一行為或表情產生鏈接,而產生的條件反射。通俗的說,就是鏈接一些特殊的事物或現象與某種情緒狀態之間的儀式。
比如準備帶孩子去郊外春游,那么你需要從一個星期前,就要籌備著給他一個難忘的春游。對于孩子,看到家庭的溫馨,他們就會對美好生活抱有尊重和向往;儀式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將家庭的儀式感展現在他們面前,他們就會感受到家人的在意和深愛。
很多人說,看似一個簡單的舉動,卻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因為儀式感,會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正面肯定,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樣的孩子,會在充分肯定之中,明確地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好的,然后更積極的反饋于日后的生活中。
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曾提出過一個正強化理論:當人們某種行為,從他人那里得到愉快的結果時,這種結果會反過來,成為推進人們重復此種行為的力量。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孩子做了好事,如果周圍的人可以給與贊揚和肯定,那么他在心里就會播下積極的種子,這種正面能量會在內心生根發芽。而那個小小的儀式感,會成為人生最大的鞭策力,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W.古德在《家庭》一書中說過,家庭是一項社會發明,其任務是將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孩子能否成為適應社會的社會人,是衡量父母教育的一項重要標準。
對于父母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每一個兒童獨特的發展特點,找到適合孩子特點的教養方式,進而幫助“熊孩子”不再“熊”,使之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獨立自主、健康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