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出第一個音開始,孩子就想參與這個世界表達他的意見,開始拿筆之后,多了一樣代替自己發聲的工具。想吃草莓的衡衡,大量用了代表草莓顏色的紅色,來彌補沒有吃到草莓的心情~從孩子的畫作中,到底可以發掘出多少秘密呢?讓我們看下去,找出可以開啟孩子心里世界的答案!
不會表達的孩子,要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從沒有文字的時代開始,畫畫如同發聲,人天生想到什么就會很自然的想表達、記錄下來。孩子也是如此,聽起來無意義的發音、看起來沒有邏輯的線條,正是他的話、他的畫。
學齡前寶寶各時期繪畫分析
很多家長都以為畫畫需要經過練習才可下手,殊不知每個孩子其實都是“天生的繪畫家”。孩子一出生就會畫畫,聽起來好像是天才般的際遇;其實人類的確天生就擁有涂鴉畫畫的本能,并用其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如同大人情緒來時就想哼哼歌曲般的自然。
涂鴉期(1歲半開始)-畫畫活動是孩子表達的工具
進入涂鴉期的孩子會開始將所看見的地方(范圍從沙發、家具到自己的身體衣服),都當成畫紙般的揮灑。這些行為常令爸比媽咪火冒三丈,看著被弄臟的墻壁、滿身顏料的孩子就會責罵并沒收畫具;有些爸媽則是直接去購買卡通的著色本,規定孩子只能按照畫本去涂色。
@創意的動力來自鼓勵
多多鼓勵并欣賞沾滿顏料正在揮灑的孩子,擁有自由揮灑的空間才能激發出豐富的創造力以及無限的想像潛能。建議爸比媽咪,挑選一個適當的小空間,并備足工具讓孩子自由涂鴉;完成后的畫作可以慎重地表框、或將其裝訂成一本小畫冊,如此一來,孩子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畫作被欣賞及尊重。
@“涂鴉期”3階段
一歲的孩子會先進入“涂鴉期”,一開始只能畫出未分化且毫無秩序的亂線。顏色的使用則是隨意拿取,并不清楚顏色的名稱和意義;此時期的孩子對各色彩只有喜好選擇,沒有辨別或好惡之分。
此期不應關注孩子使用的涂鴉顏色,其重點應是孩子畫中運用“形”與“線”的意義。此時期還可細分成3個階段:
階段1.未分化的涂鴉
剛進入涂鴉期的孩子,手部發展尚未完整,所以剛開始的涂鴉作品多半是無控制、無意義且沒有方向點和線。
階段2.直線涂鴉
進入涂鴉期一段時間后的孩子學會用筆,因漸漸能控制肌肉和手眼協調能力,孩子會信心大增并享受這些成熟度所帶來的成果。
階段3.圓形涂鴉
到涂鴉期后段,孩子的手眼配合已可形成“視覺控制”;可以做出較復雜的運動,或畫出多元的圖形(如:圓形圖,單獨、重疊、大小的圓)。
象征期(3歲左右)-命名自己所畫的物體
2歲左右的孩子,會漸漸地為其所畫的形體命名或加以解釋,就是“象征期”又稱“命名涂鴉期”。雖然爸比媽咪對畫作看的是“迷糊糊”,但孩子卻會認真地指著畫中涂鴉解釋著:“這里面有媽媽、爸爸、我,還有家里養的小白(狗狗)…”。
@聆聽孩子對畫作的解釋
此時期孩子的想像力正逐漸發展,且樂此不疲于“邊畫畫邊想著意義”的創作過程。爸比媽咪,可以主動的詢問孩子其畫作中的元素為何,或耐心聆聽他們對自我畫作的解釋,隨時給予稱贊和鼓勵是孩子繼續創作的原動力。
@“象征期”2特征表現
此階段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特殊想法,看似亂畫的作品卻已有自我解釋的象征意識;此時期的孩子會開始學習手指控制的運動。沛綺老師解釋此期常有的2特征表現:
特征1.造形表現
孩子開始喜歡對無意義且抽象的“形”加以說明,也就是說明或命名自己圖畫的造型;這是孩子對外界動作與想像的連結,也是對終身心智發展重要的決定性時期。此時期的涂鴉看似由無意義的點、線或形組合而成,其實象征某些形體或事物;孩子會煞有其事的指著畫作的某個涂鴉,解釋為“杯子”、“車車”等。
特征2.色彩表現
孩子會延續著涂鴉期對色彩的好奇,嘗試接近各種顏色,但最終仍采用自己喜歡的顏色作畫;圖畫中出現的顏色種類不多,通常以2~3色和色線畫出象征圖式。
圖式象征期(約4~5歲)-多以人物畫為主
此階段孩子已能自信地畫圖并知道為何而畫,是爸比媽咪教導孩子學習的最好契機;4~5歲的孩子因語言能力發展,帶動思想相對進步,所以會發覺到想像與事物的關連性。
發現自己的涂鴉與現實物體的描繪仍有差距,于是會不斷地嘗試形象變化,以探求各物的概念。只要偶有畫出與所要表現的東西稍為相似,孩子便會很興奮;此時期已經將涂鴉式的概念轉移到形象表現,開始開拓多變的造形活動。
@每個幾何圖形都各有其意
喜歡畫人物的孩子,此時期的畫作中都有類似器官的形體出現,像是:用大圈圈代表人頭、圈內還有兩個小圈圈代表眼睛、兩小圈圈中間加上兩平行直線代表鼻子,這樣就完成了人體上半部;身體則會用長方形來代表,連出四根直線代表手與腳。
這樣的圈圈和直線組合后,能讓看圖者了解其義;但當其各自分離后,就會失去意義。所以“線”與“圈”是此時期表現形象的符號,故畫作又稱為“符號畫”。
@“圖示象征期”2特色
特色1.多以“人物畫”
此時期孩子所繪多以人物為主且會無意識的其實在表現自我,此期畫作形態多不完整;5歲后的孩子則是想到什么就畫什么,并利用各種記號來象征各式形體。
特色2.無意識用色
孩子對于色彩的選擇,仍憑著自己的喜好決定;或許有些孩子已能辨別幾種基本顏色名稱,但仍是無意識的色彩表現。
寶寶使用的色彩,代表什么?
1歲后的寶寶對顏色并無特別感覺,對于每種顏色既定的意識并不了解;通常較為強烈的顏色(如紅、藍),會比較吸引他們的目光。即使孩子到了3~4歲,對顏色的喜好仍未定;沛綺老師表示,孩子的選擇有時跟常接觸的顏色有關。
舉例來說,有些爸比媽咪喜歡將女孩子打扮成粉紅色小公主,女孩就會被引導偏愛粉紅色;或是大人會灌輸你是男生就應該要喜歡深色、女生就應該拿粉色或紅色等觀念,小孩也會視為定律并將其實行于畫作中。
5種顏色的趣味特質
孩子自覺性喜歡的顏色,有時的確可以看出其特質與性格;藉由這些小觀察找出孩子特點,可協助爸比媽咪了解孩子成長的一臂之力!
@熱情如火“紅色”Red
偏愛紅色的孩子是主動性強的“直腸子”類型,一旦決定的事情就不輕易改變;偏愛粉紅的小孩傾向對家庭、愛情的向往,偏愛鮮紅的小孩則獨立性較高。
@溫暖樂觀“黃色”Yellow
偏愛黃色的孩子其個性最為樂觀,不太會面對負面的事物,喜愛快樂和健康的正面思考;自己出現問題或煩惱會立刻告訴周遭人,不喜歡將負面情緒積壓在體內。
@知性自然“綠色”Green
偏愛綠色的孩子,常有不凡的想法但內心卻有一成不變的規律;喜歡簡單生活不愛太多改變,其內心的豐富的想像力無法被外人窺見。
@奉行理性“藍色”Blue
偏愛藍色的孩子有著相信專業、注重思考的生活態度,只要拿出證據即可說服他們立刻修正錯誤;偏愛天空藍的小孩容易胡思亂想,喜歡表達自我,偏愛深藍的小孩會有規律并重視大人的指令。
@搖擺不定“白色”White
偏愛白色的孩子容易猶豫不決,別人說什么都好的“墻頭草”類型;當猶豫不決的性格浮現時,容易將自己做錯的事歸罪他人。
賦予baby創作空間
對年齡越小的孩子而言,畫畫就是代替說話的表達工具;周沛綺老師常常透過孩子的畫作,來了解其情緒狀態、遇到的困難和說不出口的想法。剛出生的寶寶會哇哇哭個不停,就像是天生的音樂能力;而當寶寶不經意拿著各式物體揮舞作出記號時,也就像是在發揮天生的畫圖的本能。對于爸比媽咪給予的鼓勵和創造空間,不一定可以造就孩子成為畫家,但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并成就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