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是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的來源之一,而且脂肪低、富含w-3不飽和脂肪酸,從媽咪懷孕到寶寶飲食,魚的營養(yǎng)對腦部及視力發(fā)育有很大的幫助,非常重要!不過這些年來,來自海洋的污染讓人擔憂,到底怎么吃魚最健康又安全呢?
吃魚好處多,但要遵循均衡飲食原則
吃魚對媽媽和胎兒都有好處,魚類不僅脂肪低,而且是優(yōu)良蛋白質(zhì)很好的來源,孕期媽咪蛋白質(zhì)攝取量要比一般人高,吃魚是很好選擇;此外,魚所含的w-3不飽和脂肪酸(魚油中的DHA / EPA),對媽咪而言,具抗發(fā)炎的效果,不管在懷孕初、中或后期,魚的營養(yǎng)都同樣重要。
對于胎兒,DHA是寶寶腦細胞、視網(wǎng)膜細胞的主成份,對腦部、視力發(fā)育有很大幫助,是寶寶必須要有的營養(yǎng),尤其在第三孕期以及出生后六個月特別重要。
魚的好處很多,不過蔡一賢課長表示并不鼓勵孕媽咪只吃魚,其他食物包括豆、蛋、肉類等都是高蛋白的來源,而像豬肉、牛肉等紅肉含豐富鐵質(zhì),也是孕期不能缺少的營養(yǎng),整個孕期的飲食必須均衡攝取。
魚吃太多或不吃都不好
魚含較高的w-3不飽和脂肪酸,對媽咪有保護心臟抗發(fā)炎作用,而懷孕后期是寶寶腦部、視網(wǎng)膜發(fā)育的重要階段,缺乏DHA,有可能影響腦神經(jīng)、視神經(jīng)的發(fā)展,所以不能完全不吃魚。哺乳媽咪吃魚也可以透過乳汁給寶寶營養(yǎng),所以媽咪自己要把營養(yǎng)顧好,而早產(chǎn)兒的媽咪在哺乳期更要注意營養(yǎng)的攝取。
適量最好,但如果吃過量,例如鮭魚、鱈魚等含大量DHA的大型魚類,吃太多比較擔心汞等重金屬的問題。而且老是只吃魚,其他像豬肉、牛肉、雞肉等其他食物比較吃不下,反而忽略其他的營養(yǎng)素,假如明顯欠缺從紅肉中攝取鐵質(zhì),可能出現(xiàn)貧血,而如果偏廢蔬菜、水果的攝取,消化代謝方面會比較有問題。
那么,買魚該注意哪些要點?寶寶怎么吃呢?
買魚注意6要點
1.魚必須在低溫下保存,假如買的是冷凍魚,可以看賣場冰柜的溫度(應該在-18℃以下),在這樣的冰柜中,安全上比較沒問題。
2.切過的魚則會在保鮮膜上面標示有效期限,要多留意。
3.若在傳統(tǒng)市場,業(yè)者會在底下放冰塊,消費者可多注意細節(jié)以及儲存環(huán)境的衛(wèi)生等。
4.如果能選擇一整條比較好,不過像鱈魚、鮭魚等大型魚會切片賣,比較要避免的是盡量不要買加工食品(例如魚丸)。
5.買回來一定要煮熟,不要吃生魚片,其他類食物也一樣,包括生菜沙拉、生牛肉等,孕婦都應禁止,孕婦要顧好自己更要考慮胎兒的安全,所有食物以熟食最保險。
6.買回來烹煮時要計算當天用餐人數(shù),依人數(shù)決定要煮多少的量,盡可能當餐吃完。很多上班的孕媽咪無法每天買菜,可以假日一次買一周的量,如果是小冰箱,可能要三天采買一次,看每餐有幾個人吃,再決定烹煮的量。至于冷凍是否可以冰很久?要看冰箱內(nèi)冰了多少東西,如果塞的滿滿的,即便放冷凍也不能保證可以放很久。
魚的烹調(diào)及保存方式
魚的烹調(diào)不外乎煎、烤、蒸,蔬菜會擔心高溫使維生素C等營養(yǎng)素流失,但是魚類并不會因為烤、煎、蒸而失去蛋白質(zhì)等營養(yǎng)。煎和烤差異不大,差別在煎需要用油,如果比較肥胖的孕媽咪,建議用蒸的方式再做調(diào)味,偶而吃煎或炸的魚也沒太大問題,魚的部位,魚皮有比較多的油,不要吃太多。
煎、炸并不是都不能吃,只是不要太常,至于炸的部分,因為家中用的油不會像外面一鍋用很久,所以比較不用擔心,有些孕媽咪沒胃口,偶而想吃點炸的其實無妨,建議自己在家做,炸過的油不要再用,如果在外面買,多留意商家用的油如果已經(jīng)很混濁,顏色深且冒泡泡就要避免購買。
當天沒吃完的魚必須立刻處理,例如用餐后,應先將未吃完的魚放保鮮盒冰冰箱,再做洗碗打掃工作,馬上放冷藏,第二天還可以帶便當,不過到公司要立即放冰箱,近中午再蒸熱或微波,記得復熱一定要完全,這樣就沒什么問題。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怎么添加魚?
一般而言,寶寶出生7個月后就可以試著吃魚,媽咪可能擔心寶寶吃到魚刺,總是一直吃吻仔魚,其實像是鮭魚,其中心點有較大骨頭,將骨頭去除,魚皮也去掉再烹調(diào)就沒問題。烹煮要簡單,過程中要將魚肉弄碎,可加在稀飯一起煮爛再給寶寶吃,并且看寶寶牙齒生長狀況,以咬的下的程度決定大小和質(zhì)地。同樣的一定要給寶寶吃熟食,且依其吃副食品的適應狀況,而慢慢更換不同種類。
從懷孕到生產(chǎn)后,媽咪吃魚一定要記得煮熟,并且要有均衡的營養(yǎng)攝取,不能只吃魚,其他蛋、豆、肉類、蔬果等也都要適量的吃,在烹調(diào)過程可考慮使用適量的油,才能給自己和寶寶最好的營養(yǎng)。